经济日报:聚焦重点领域盘活存量资产
」全書應有六記,但完稿百餘年後初次刊行時,已僅存〈閨房記樂〉、〈閒情記趣〉〈坎坷記愁〉、〈浪遊記快〉,不僅記錄個人的哀樂,也是一個歷史時代的情感悲歌。
至於被害人與加害人的關係,53%為現任或前任伴侶及同事同儕,正因彼此熟知生活圈,對被害人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程度更高。根據統計,有將近1/3的被害者是透過網路和交友軟體認識加害者,還有不少是透過線上遊戲。
面對數位時代的性犯罪,台灣的法律仍有許多不足之處。范雲表示「版本越多越好,大家互相幫忙連署,到時候一起討論也很好。包括范雲等立委都認為,不管是針對成年人或未成年,目前的針對散播私密性影像的處罰都「太輕微」,很多加害者選擇易科罰金了事,最後連關都沒被關。吳思瑤說,台灣現在對於網路上的性私密影片外洩沒有主責機關,因此未來提出草案將內政部定為主管機關外,也將納入衛環、教育、法務、NCC、文化等相關主管機關。蘇巧慧則表示,她日前曾提出的《性隱私侵害防制條例》已經一讀,她在N號房爆發之前就提出,起因是辦公室遇到1個陳情案件,1位未成年女性與男友分手後,男方把裸照傳給全班同學。
然而如果被害人是成年人,就不適用這項規定。然後被害人假設是成年人,影像被保護的程度也不如兒童,可能在網路上繼續流傳對被害人造成極大心理壓力。他們將孩子的氣質分為九個向度,包括了活動量、規律性、趨避性、適應性、堅持度、注意力分散度、情緒本質、閾值、反應強度。
因此引導者要把環境單純化,減少不必要的刺激,避免孩子受影響。4. 適應性(Adaptability) 適應性為孩子面對新的人事物時調適所需要的時間。但是相反來說,這樣的孩子時常忽略周遭環境的變化,也會常聽到「每次叫他名字都像聽不到一樣」這類照顧者對他的抱怨。活動量高:總是靜不下來,從嬰兒時期動作就很多。
適應性和趨避性看些相似,其實是不一樣的性質。對事物的態度消極,情緒波動也比較大,照顧者也比較難預測孩子下一步會出現哪些狀況。
適應性低:孩子對於環境的更動需要更多時間適應,尤其在幼兒園假期結束開學期間容易辨別出來其中的動作可以是跑、跳、翻滾。」 常常聽到家中有孩子的大人們會這些想法,一般來說難帶多半不離「愛哭」、「發脾氣」、「不乖乖吃飯」這些行為。7. 情緒本質(Mood) 在一天的時間內,孩子表現出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的比例。
適應性和趨避性看些相似,其實是不一樣的性質。嬰兒的笑容可以使父母對自己的角色感到滿意。這樣的孩子有時候需要藝術的方式表達情緒。但是相反來說,這樣的孩子時常忽略周遭環境的變化,也會常聽到「每次叫他名字都像聽不到一樣」這類照顧者對他的抱怨。
相信很多照顧者已經在很多孩子之間做過比較,也注意到孩子之間都會有些不同──有些孩子似乎比其他人心情好,有些人對噪音更敏感,或者比其他人更容易分心。但是堅持度太高的孩子,也會產生一些令照顧者很頭疼的狀況,像是一定要把積木玩成、一定要吃到特定的食物有時候。
副向情緒表現多:這樣的孩子讓人感受比較悲觀,也較容易陷入焦慮,因此也需要引導孩子如何化解焦慮,以及一些令他人感到友善的行為技巧,讓孩子依然能找到同儕。通常可以直接在孩子的臉上觀察出來。
但是相反來說,有著適切的注意力分散度,也讓人能夠處理負面的情緒反應,想像我們在面對壓力、恐懼、悲傷時就會需要分散注意力,來達到自身的冷靜。要注意的是,這裡比較強調孩子的外在表現,並非孩子臉上比較少笑容,就是代表孩子不會「感受」到開心,情緒表現與情緒感受有時候不會完全同步。反應閾值高:孩子在接受環境中的訊息會比較慢,若沒有比較強烈的刺激,孩子可能會漏掉訊息,想像一個畫面,媽媽叫孩子的時候,孩子因為閾值高沒有接收到訊息,所以沒有反應。反應強度低的孩子也是容易被忽略感受的一群,因此仰賴引導者需要有很好的觀察能力。避性低:總是表現出害羞的樣子,要接觸或者接觸新環境之前,就可以感受到避性高孩子的焦慮與煩躁,導致他們總會需要「熟悉的」人、玩具在身邊來強化自身的安全感。正向情緒表現多:會比較常將笑容掛在臉上,也會讓人覺得孩子天性樂觀。
這些「事情」不一定是指別人要求的指令,也有可能是在玩玩具,像在玩積木、拼圖時,孩子在「卡關」時把持的態度。因此「了解孩子」顯得更為重要,當你摸清了孩子的狀況,就會更能預期孩子的表現,自然也不會對自己的角色感到疑惑與失望。
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 / 達志影像 9. 反應強度(Intensity) 這個向度很容易跟反應閾值搞混,簡單點做區分的話,反應閾值代表的是人接收、感受到點。1960年代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中,Chess和Thomas根據父母的訪談,評估了141名兒童的氣質。
可以發現很有趣的現象,被歸納出的三種類型總百分比不到100%,仔細想想是非常合理的,因為每位孩子都是千變萬化的個體。注意力分散度低:能比較專心地做自己正在處裡的事。
困難型(Difficulty Child,10%):俗稱的磨娘精,對環境裡的變化、更動有負面反應,難以適應日常生活中的挑戰。但是相反來說,這樣的孩子時常忽略周遭環境的變化,也會常聽到「每次叫他名字都像聽不到一樣」這類照顧者對他的抱怨。當然也有比較難被察覺的,像是「都自己獨自玩」、「反應慢半拍」或者「非常膽小退縮」等等狀況。但是一但適應的時間過後,通常能夠表現的不差。
適應性低的孩子相對其他孩子,會需要更長的日子才能表現穩定。對事物的態度消極,情緒波動也比較大,照顧者也比較難預測孩子下一步會出現哪些狀況。
而反應強度會在接收、感受到之後做出來的反應大小。活動量高:總是靜不下來,從嬰兒時期動作就很多。
拿上方的例子來說,同樣聽到50分貝就覺得吵的兩個人A和B,A覺得煩躁無法做功課在坐位上動來動去,而B整個人跳了起來並且開始大罵,這兩個人的反應強度就不一樣。可以想像的到這樣的孩子,在社交能力發展會遇到一些阻礙。
雖然氣質是從出生後就會伴隨著孩子一輩子,但是必須強調,一個人的人格與個性除了氣質之外,還由許多其他因素組成。其實這些差異,可能是歸因於氣質(Temperament)。反應強度高:就如同我們身邊總會有一些比較「戲劇化」的朋友,他們可能就是反應強度比較高的人。在養育中,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雙向的。
除了九大氣質的特性,我們還要考量各特性的程度,再加上外在環境的因素,孩子肯定不會只有三種類型。相反來看,這樣的孩子有時候不易辨識危險,也比較沒有安全意識。
舉例來說,一個慢熱型的孩子,可能需要提前預告或者暖身,才會有比較好的表現。讀「孩子」這本書,我們才成為「爸爸媽媽」 了解這「九大氣質」最重要的,就是提供各位爸爸媽媽以及引導者一個實用的「育兒指引書」,給出一條「閱讀」孩子的方向,並且「適切」的回應孩子。
但當累積到一定的負向感受時依然會有情緒爆炸的可能,因此在成長過程中依然要教導抒發情緒的技巧。另一方面,困難型的嬰兒從父母那裡獲得較少的正面回應,也導致父母感到挫折。